今天,我們如果在日本日立公司員工的面前,說“日立電視有多好”、“20年前的日立電視到現在還能用”的話,日立公司的人會有些尷尬,因為他們已經放棄家電產業了。
“日本家電”,這個標志著全球傳統家電產業最高端、最優秀、最有保證的代名詞,正不可遏止地滑向“死亡”。
2008年以來,日本家電企業在黑電、白電全線潰退,電視機產業虧損最為慘烈。從2009年起,日本已從家電出口國成為進口國。2011財年,日本家電的三大巨頭索尼、松下和夏普共虧損1.6萬億日元(約合1283億元人民幣)。索尼連續4年虧損無計可施,夏普的巨虧“百年一遇”,而松下的虧損額度更是創造了全日本企業中的新高。
寒流兇猛,巨債壓身,海外市場流失,中韓企業持續打擊,夏普第一個扛不住了。中國臺灣鴻?萍技瘓F董事長郭臺銘曾表示:“如此低的股價,鴻海完全有能力完購夏普。”日本著名管理學家、經濟評論家大前研一甚至指出,不排除日本國民家電品牌索尼、松下被收購的可能。
不再做家電,已經成為索尼、松下、夏普的無奈選擇。如果這樣,日本不得不像當年承認紡織、鋼鐵輝煌不再時一樣,默默地哀悼“日本家電”金字招牌的死亡。這些企業正將自己的家電制造外包給他國貼牌生產企業并紛紛轉型,他們或將在能源、醫療等其他領域東山再起,但對于正在遭受來自多渠道下行沖擊的日本經濟來說,本土“家電之死”無疑是其國之大慟。
與此同時,來自中國臺灣的鴻海集團毅然站在世界家電生產的中心。
日立、東芝:砍掉家電這條尾巴
30年前,有機會去日本的中國人,可以在回國時買一件電視、冰箱或洗衣機等免稅家電。這樣的機會一年僅有一次。那時,日本東京等地有專門為中國服務的免稅店。
“我上小學的時候,從鄉下來到了東京。第一次在火車站看到電視,有那么多的人聚集在電視前不肯離去。”年近70的齋藤孝男告訴《中國經濟周刊》,那時,在公司工作的職員每月收入數千日元,買一公斤大米要68日元,而一臺電視要20萬~30萬日元。當時的日本電視產業,屬于高利潤產業。
現在,剛剛畢業的大學生,月工資是25萬日元(約2萬元人民幣)左右,1公斤大米1000日元(約80元人民幣),但一臺電視卻只需要2萬日元。
電視已經從極賺錢的商品,淪為一個不值錢的鐵盒子,變得無利可圖。
上世紀80年代,日立電視風靡中國、美國、歐洲,但在今天的日立公司業務中,電視已經悄然退場。日立總公司公關部長佐藤正直告訴《中國經濟周刊》:“幾年前,我們將在中國福建的電視組裝廠轉讓給了中國企業。不是不能制造電視,也不是沒有這方面的技術,是我們已經不做電視機業務了。”
日立金屬株式會社公關部河野壽子向《中國經濟周刊》表示:“我們現在的產品主要在汽車產業、社會基礎設施及電子等新材料、新零件開發領域。”日立金屬是日立制作所的子公司,是日立轉型的重鎮。轉型的理由很簡單:這些業務比家電組裝賺錢。
在東芝,我們聽到了同樣的聲音。東芝(中國)有限公司公關部長吉勤告訴《中國經濟周刊》:“家電業務在我們公司只占到9%,如果看利潤率的話,我們的社會基礎設施系統、電子元器件的能力早就超過了家電。”
在浙江,筆者采訪了東芝公司的電腦組裝廠、生產LED燈泡·空調等的機電廠、生產水力發電設備廠等等。在中國的家電銷售店,依然能看到東芝電視,但電視已經不代表東芝的技術與能力,電力設備、電子元器件等已取而代之。
較長的產業鏈,讓日立、東芝在這一輪電視企業危機中得以保全。截至2012年3月的日本財年,在松下、索尼、夏普巨虧的時候,日立盈利5500億日元、東芝盈利2000億日元。
日本企業手中有較多的資金和技術,他們都在考慮電視之外的新業務。如今,松下正在思考其在自動化零部件方面的業務,索尼在醫療器械方面的業務等都會是今后側重發展的對象。純粹用家電來維持企業,在日本已經愈發艱難。日立、東芝本來就有較長的產業鏈,有所側重是他們共同作出的正確決策,而對于松下、索尼、夏普來說,轉型已是必然選擇。